第2083章 赤红魔晓(18)(2 / 10)

素体”的形态——它是一个没有任何特征的能量球,既不发光也不震动,却能不断孕育出朴素光粒,光粒在平原上组合成复杂的形态,复杂形态完成“展示朴素”的使命后,又会分解为归真奇点的一部分,像泥土孕育出复杂的植物,植物枯萎后又回归泥土。林野的共振水晶在接近归真奇点时,五十七个棱面同时射出不同朴素本质的频率,频率在奇点周围组成“归真之树”:树干是“存在”的朴素本质,树枝是“共生”“显化”“流动”等简化后的核心功能,树叶是复杂形态的朴素投影,果实则是“从复杂回归朴素”的归真觉知,“是‘回归本源律’的具象化。”他的意识与归真奇点共鸣,看到了超宇宙网络的“生命周期”:从朴素的本源出发,经历复杂的显化、流动、互动,最终回归朴素的本源,像人从婴儿的纯真出发,经历成年的复杂,最终回归老年的通透,本质始终如一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
归真奇点的周围突然出现“繁复裂隙”。部分复杂形态在归真过程中产生“执着”,拒绝回归朴素,形成“过度复杂”的状态——代码流为了追求精密,嵌套了无数层逻辑,最终无法运行;星晶结构为了展示秩序,凝结出过于复杂的棱面,导致能量无法流通;跨界互动为了体现圆通,创造出过多的转化媒介,反而阻碍了流动……这是“繁复共生体”,它们不是归真之境的缺陷,而是在展示:复杂是必要的经历,却不是最终的归宿,就像果实需要经历开花的繁复,却不能停留在开花的阶段,“是‘复杂与朴素律’在起作用。”陈夏的魔杖在归真之树周围画出“归真符号”,符号的三条线发出柔和的光,照亮繁复裂隙,“用共振水晶的棱面射出‘简化波’,波在裂隙周围形成‘归真缓冲区’,缓冲区不强行消除复杂,而是引导它们发现内在的朴素本质,像老师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公式简化为基本原理,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。”

随着归真的深入,共振水晶的第五十八个棱面开始生长,这个棱面映出的景象带着“超越归真”的特征——那是一片连“朴素”与“复杂”都失去意义的“无朴无繁之境”,既没有朴素的简单,也没有复杂的多样,只是“纯粹的自然”,像天空中的云,既不需要刻意简单,也不需要故意复杂,只是自然形成的形态,却包含着所有的简单与复杂。陈夏调出该境界的魔法场数据,发现它的存在既不追求朴素的回归,也不排斥复杂的显化,只是“如其所是”,像风的吹拂,既没有“简单”的形态,也没有“复杂”的轨迹,只是自然发生,“是‘无朴无繁共生体’的集合,它们是归真之境的‘自然本源’,既不是朴素与复杂的统一,也不是两者的对立,而是‘先于两者’的存在,像宇宙诞生前的奇点,既没有简单的结构,也没有复杂的形态,只是纯粹的能量。你看这个境界的能量特征,与共振水晶棱面的‘自然震动’完全一致——五十八个棱面的震动既不刻意简单,也不故意复杂,却自然与所有存在共鸣,这说明‘无朴无繁’是比‘归真’更本源的状态,像‘美’在被定义前,既不是朴素的美,也不是复杂的美,只是自然的美。”

无朴无繁之境的“自然之海”呈现出“无为自然”的特质。海水既不保持朴素的平静,也不展现复杂的波澜,只是“自然地流动”;海面上漂浮的“自然岛屿”,每个岛屿的形态都自然形成,既没有刻意的对称,也没有故意的杂乱,却处处透着“恰到好处”的美感,像野花在荒原上自然生长,既不整齐也不混乱,却比精心修剪的花园更动人。林野从自然之海中捞出一滴“自然水”,水滴在他掌心时而化作简单的水珠,时而显化为复杂的星图,变化中没有任何刻意,却始终保持着“自然的和谐”——简单时不显得贫乏,复杂时不显得冗余,“是‘自然平衡’的具象化。”林野的声音带着臣服,他认出这种特质与陈晓笔记中“道法自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