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厥,是北方草原继匈奴、鲜卑、柔然后,又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。
其起源有许多种说法,是多个游牧民族分化聚合的产物。
在南北朝时期,趁着中原战乱,无暇北顾。
它迅速崛起,快速成为了北方的一方霸主。
到了隋朝,隋文帝杨坚对突厥汗国进行了武力打击,并施行了离间之策。
成功将突厥汗国分为东、西突厥两汗国。
西突厥人逃到天山以北,对于中原王朝来说,不再具备威胁。
东突厥虽然还在北边草原上,但是也已元气大伤。
隋文帝又采取扶弱抑强的策略,扶持力量弱小的启民可汗,打败敌手,当上了东突厥的可汗。
启民可汗对隋文帝感恩戴德,遂俯首称臣,北方平静了数十年。
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,这种情况才慢慢改变。
随着启民可汗去世,其子始毕可汗继位,突厥开始逐渐强盛。
隋炀帝杨广也想效仿其父隋文帝的离间之策,限制始毕可汗的势力扩张。
他先是试图拉拢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,封其为南面可汗,想借此分裂突厥。
又扣留了始毕可汗的谋臣,史蜀胡悉,对外谎称其谋反并将其处死。
可这些手段,不仅没能奏效,反而彻底激怒了始毕可汗,双方反目成仇。
隋朝末年,趁着中原政权混乱之际,突厥人不断地侵略,抢掠了大量的财物和人口。
始毕可汗去世之后,他的弟弟颉利可汗继承了王位。
随后,唐朝建立。
在李渊刚起事那会,为了稳固后方、避免腹背受敌,曾不得不向颉利可汗低头。
甚至曾一度向突厥称臣,以换取其暂不南侵的承诺。
彼时的东突厥,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力量,俨然成为中原王朝北方的 “霸主”。
就算李渊在平定中原的过程中,也需时刻提防突厥的突然袭扰。
等到武德九年,李世民刚刚通过“玄武门之变”登基为帝,尚未稳固统治。
颉利可汗就带着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突厥铁骑,一路南下直逼长安,兵锋直指渭水便桥之畔。
逼得新登基的李世民,不得不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为盟,签订屈辱的“渭水之盟”。
成功结下梁子后,李世民在稳定内部后,开始厉兵秣马准备雪耻,也间接促成了这次北伐之战。
如今,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汗国。
也随着这场战争,进入倒计时之中。
......
夜晚,丑时。
残月如钩,寒星零落。
距离碛口西北一百二十里的荒原上,跑了近两个时辰的颉利可汗,站在一处沙丘上。
空气中,混杂着血腥、草屑与尘土的气息,在夜风中弥漫不散。
被杀近千,俘虏两千多,排除那些失踪、逃亡的突厥战士。
现如今,颉利身边只剩下不到四千人的残兵。
最糟糕的是,这些人丢了盔甲、没了粮草,缩在黄河岸边的矮坡后,连篝火都不敢点,只能借着微弱的月光互相依偎。
他们大多脸色麻木,一双双曾经闪着凶光的眼睛,此刻只剩惊恐与茫然。
就连颉利可汗身边最精锐的亲卫,也没了往日的挺拔姿态,耷拉着脑袋靠在沙丘上。
战马在一旁有气无力地啃着枯草,鼻翼翕动着吐出白气。
颉利望着眼前这副惨状,胸口一阵发闷,他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刀,一刀砍在身旁的一棵胡杨树上。
看着陷在树上的弯刀刀刃上,还残缺着几个豁口。
就连身上的甲胄上,也布满了数个刀箭痕迹。
无一不在说明,几个时辰前,颉利可汗为了从那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