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 棘手的难题(2 / 4)

罡的谋略深感钦佩。

他郑重的站起身来,朝着袁天罡深深一鞠躬道。

“先生之大才,犹如沧海之明珠,璀璨夺目。单从父皇征收粮草这一事中,就能从中看到如此关键的机遇。”

“本王定当依先生之计,精心撰写奏折,将封地之困境与本王的诚意如实呈于陛下。”

见到李恪从善如流的接受了自己的建议,袁天罡也是颇感欣慰。

“殿下如此果断、英明,也是百姓之福、大唐之幸。若事有可为,如何将关中百姓迁移到北疆,如何为百姓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扶持。”

“同时,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,比如安置、粮食供应、治安等方面,想必......”

聊了好长一段时间,袁天罡一时说的兴起。

一下子将李恪当成了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一般,悉心教导起来。

只是说着说着,袁天罡这才突然意识到不对。

眼前这位燕王殿下虽然年纪尚轻,可不是那种初涉世事的后生晚辈。

他自幼生在宫廷那种复杂的环境中成长,历经诸多风雨,有着自己的谋略与决断。

更不要说,年纪轻轻就独自离宫生活,在长安城闯下偌大的商业版图。

后来更是靠着非凡的智慧,救助了蝗灾和旱灾中的百姓。

继续阅读

暂且不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,单是他在救灾这种大型事件中,表现出来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,除了如今朝堂上的几位宰辅。

何人有他这般卓越之才能?

反应过来的袁天罡,也是微微收敛了方才的教导之态。

转而用一种平等交流的语气说道:“殿下,老臣一时忘形,还请殿下恕罪。殿下过往之功绩,老臣也多有耳闻。此次人口迁移之事,袁某提出来之后,想必殿下就早已有了腹稿。”

说到这里,袁天罡自嘲一笑道。

“说来惭愧,袁某空有一肚子谋略,却也只是纸上谈兵。以殿下的才能和经验,对付起这次关中百姓的迁移,想必也是游刃有余。袁某我就不再一一缀叙了。”

见到袁天罡突然语气一转,李恪微微一怔,旋即诚恳地对着袁天罡说道。

“先生说这话,不是打小王的脸吗?先生肯来北疆倾心相助,小王感激不尽。先生之谋略智慧,实乃小王之幸,亦是此次人口迁移之事的关键助力。怎么能够这般妄自菲薄?”

“如今北疆万事皆在重振旗鼓,小王诚心恳请先生继续助力本王,共同成就这一善举。”

眼见李恪给了一个这么好的台阶,袁天罡自然没有不下的道理。

他顺势端起一杯茶水,朝着李恪说道。

“殿下如此谦逊,实乃难得。老臣自当竭尽全力,为殿下之事业贡献绵薄之力。”

......

而就在李恪与袁天罡商议人口迁移,与封地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时。

云州城的上空,依旧是乌云密布,雨水不停。

伴随着雷声轰鸣,雨势愈发猛烈。

雨滴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和地面上,渐渐汇聚成一条条水流,在街道上肆意流淌。

不一会的工夫,街道上的积水,便已经没过了脚面。

整个云州城内的地面上,白茫茫一片,就如同一片汪洋。

在云州城,西北角。

有一块占地近三十亩面积大小的地方,便是李靖中军驻扎的营地。

如同胜州城一样,这里同样也曾是突厥驻扎的营地。

随后被李恪改造建造成了现如今的军营。

在军营内的一间独栋两层的建筑中。

代国公李靖,站在敞开的大门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