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。罗汝才,这位因私怨而脱离张献忠,投奔李自成的将领,此刻提出的向湖广转移之策,无疑带着对旧主的复仇之火。然而,他的提议虽情感上可解,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。
老回回马守应等革左五营的首领们,同样因张献忠的暴虐而心怀不满,纷纷附和罗汝才的意见,但李自成,这位历经战火洗礼、军事素养深厚的领袖,却并未被轻易动摇。他深知河南这片土地对于起义军的重要性,这里是他们多年经营的根据地,民心所向,放弃便意味着前功尽弃,重蹈覆辙。
面对郏县大军人数虽众却战力不均的现实,李自成展现出了作为领袖的冷静与决断。他清楚,仅凭现有的精锐力量,难以直接对抗三路官军的合围。然而,李自成并非孤注一掷之人,他善于从困境中寻找转机,利用对手的弱点进行反击。
此时,大将李岩站了出来,他的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,为众人指明了方向。李岩提出,与其被动撤离,不如主动出击,分化瓦解官军的攻势。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凤阳朱家祖坟作为诱饵,迫使马士英撤军;同时,又提出派遣精兵潜入陕西、山西,利用两地民不聊生的现状,煽动百姓起义,从而牵制傅宗龙的大军。
李自成的眼中闪过赞许之色,他深知李岩的策略不仅精妙,而且切实可行。于是,他果断下令,派遣李过领兵南下凤阳,制造声势;同时,以李岩为主将,马守应等革左五营首领为副将,率精兵回师山陕,实施煽动起义的计划。
这一连串的部署,不仅展现了李自成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,也体现了他对部下的充分信任与合理运用。他深知,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才能在绝境中寻得生机,实现反败为胜的壮举。
随着将领们纷纷领命而去,郏县大营内再次恢复了平静,但这份平静之下,却暗藏着即将席卷中原的风暴。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,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,向着未知的命运发起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