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屡试不第。
叶生一生跟朋友诉说“时代有命,姐夫则为文章吐气,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,愿足矣”
。
蒲松龄笔下的叶生,死后向世人证明自己半生文章并非写得不好,而是命不好。
蒲松龄假借叶生来诉说自己的想法,他的好友张立友却立刻跳出来反驳。
他说蒲松龄是“直尺”
,《聊斋志异》不见得托老大的福,平生翻译过来就是没能考上大学,根本就是沉迷于所致。
《聊斋志异》的确很像是现代的网络,他好友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。
蒲松龄确实喜欢听人谈鬼,雅爱搜神,并且从小就喜欢《游侠传》。
他自言:“余少时最爱《游侠传》,午夜挑灯横一斗,究作都晚。”
清代文人邹涛在《三借庐笔谈》中说,蒲松龄为了收集奇闻异事,常在路边摆一个茶摊,过路的行人免费喝茶,让他们给自己讲故事,这为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
他所听到的一些奇闻趣事,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其实,在那个年代,写并不被认可,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。
而蒲松龄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朋友的不解与质疑。
当蒲松龄将《聊斋志异》的书稿给李希美看时,李希美觉得写得不错,但他仍奉劝蒲松龄“亲历公民”
,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。
至于,等60岁退休之后再写也不迟。
不过,铁了心的蒲松龄最终也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他倾尽半生,从青年到垂暮,乐此不疲,甚至纵使不成名,有阻碍也无所谓,还发牢骚说:“此生所恨无知己。”
事实上,他曾经也有半个知己。
蒲松龄曾在淄川毕家任教长达30年。
其间,因毕家与王家交好,他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王士祯。
王士祯非常赏识蒲松龄,觉得他写的很棒。
于是蒲松龄就单方面宣布王士祯是自己的知己。
他鼓起勇气请王士祯为《聊斋志异》作序,想借着大诗人的名头蹭蹭热度,给自己的提高点知名度。
如果能成,那将是不朽之盛世。
然而,尽管《聊斋志异》看似描绘狐妖鬼怪,实则多含讽喻现实,触及时政禁忌,王士祯自然不敢公然称赞,更别说作序了。
可面对蒲松龄真诚的请求,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。
于是在回信中婉转回应:“故怨妇不朽,然想乃颇以文字轻薄,服愿取构所与文笔艳,活泼利益为之,未可知耳。”
蒲松龄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王士祯为他破例撰写序言,可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。
大诗人辜负了他。
蒲松龄生前未曾显贵,作品也未能广泛传播。
虽然有点名气,也仅限在家乡附近。
以至晚年,他发出“谁知一事无成”
的凄凉感慨。
但正如他没有预料到自己后来竟会半生蹉跎,他同样无法预测百年后他的作品竟会风靡全球,成为经典。
人们表面上对谈鬼说怪嗤之以鼻,但私下里却争相传阅。
知名的抄本多达10余种,刊印版本更是不计其数,被誉为“刘波海内家有其书”
,甚至墙内开花墙外香。
自19世纪以来,《聊斋志异》已被翻译成英、德等60多种语言,收录于全球各大百科全书之中。
清朝时期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《红楼梦》了。
《聊斋志异》不仅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,在影视圈里也是常青树。
近百年来,根据该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