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五章 故人西辞黄鹤楼(2 / 3)

与她青梅竹马的宝玉才是她的知音,他们之间的感情成为她在这世俗世界里生存的精神支柱。在“焚稿断痴情”一节中,她边吐血边焚稿,以此抗争这个黑暗的社会。黛玉身上展现出了新思想意识的萌芽,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,林黛玉受尽“风刀霜剑严相逼”之苦,最后于贾宝玉、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。

世人常将林黛玉与薛宝钗比较,她们二人在太虚幻境的女榜上并列第一。她们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,也存在思想上的正邪之争,婚姻上的金木之争。然而,她们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秉性而惺惺相惜。清朝屠绅在《红楼梦论赞》中提到:薛宝钗善于柔,黛玉善于刚;薛宝钗用世故,黛玉用真情;薛宝钗殉情于世俗,黛玉殉情于真心;薛宝钗做面子,黛玉绝尘埃;薛宝钗收人心,黛玉守本真。但黛玉一生天命,不知其他。

一把好牌打的稀烂,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

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。虽然出身名门,早早中了进士,却因品行不端,声名狼藉,以至于仕途坎坷,碌碌无为。出走半生,仅凭一首诗便登顶诗坛,让黄鹤楼下的李白也只能自叹不如,黯然离去。他就是堪称浪子回头典范的唐代诗人崔颢。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崔颢的一生。

自汉朝起便涌现众多豪门望族,到隋唐之际更进一步形成了声名显赫的七大家族,即所谓的“五姓七望”: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。其中,博陵崔氏堪称翘楚,被誉为“氏族之冠,天下第一家族”。唐朝期间,该家族共出了16位宰相,以至于唐高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互相通婚。崔颢便出自博陵崔氏,公元704年生于河南开封,公元723年,年仅19岁的崔颢高中进士,着实羡煞旁人。唐时有句谚语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,可见进士科考试的艰难。据统计,唐朝280余年间共有273次开科考进士,共录取进士6692人,每次平均不足25人,难度比现在的考公务员要高好几个量级。以唐朝百代文宗韩愈为例,考中进士前曾历经4度挫折,更别说写下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的曹松,直到古稀之年后才考上进士。

通常来说,如此有才情的年轻才子,即便不是高官厚禄,日子过得也应该不会差。然而,那个时代的崔颢,凭借自己的才气,在家乡崭露头角后,却因品行问题陷入困境。爱才若渴的李邕,作为着名书画家和文人,得知崔颢的才名后,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浓厚兴趣,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做客。此次邀请对于崔颢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。如果是别人,肯定会精心准备,争取给领导留下好印象。但崔颢偏不!不知道是缺心眼还是故意的,他竟写了一首《王家少妇》送给李邕:

王昌十五年少足,年少复有余。相从访名士,唯得一崔子。洛阳城东头,大道映花柳。相逢且莫推,心知故乡里。

他巧妙地将李邕比作众人仰慕的男神王昌,而自己则化身为那位幸运的十五岁小媳妇,得以亲近男神。如此大胆直白的描述令李邕这位恪守传统的老者难以接受,只留下一句“小儿无礼”,便拂袖而去,留下崔颢独自在风中凌乱。他心中更是充满疑惑:“我不过就是打个比方而已,至于生气吗?”

崔颢在收到李邕的差评之后,仕途便希望渺茫了。他索性躺平,郁郁不得志的几年里,沉溺于诗酒与美人之间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崔颢“有俊才,无士行,好赌博饮酒,娶妻只看长得好不好看,婚后若不满意,就直接休弃,再换下一个”。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喜好美色无可厚非,但崔颢见异思迁,屡次抛弃妻子,搁在现代那就是妥妥的“渣男”。其实,光是因为薄情,比他薄情的人也不在少数;喝酒赌博在当时更不是什么大事,李白堪称“酒中仙”,也没见谁说他什么。所以,究其原因,也许是因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