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李乐没立刻回话,手指无意识地摸着稿纸。
他明白森内特的意思,巴塞罗那更像是一时的闪光。
学术声誉的建立,不仅仅依赖于一次石破天惊的演讲,更依赖于后续持续、扎实的产出,锻造成经得起推敲的学术体系。
之前那些零散的思考、初步的框架,经过这次会议的展示,已经不再是私藏的火种,而是公开的靶子。
“我知道,”李乐吁了口气,语气认真起来,“回来就得抓紧把具体的实证研究设计弄出来。”
“算你还没被冲昏头。”森内特似乎满意于他的清醒,手指交叉放在腿上,“所以,接下来打算怎么走?继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发点文章,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?”
李乐挠了挠泛着青晖的圆寸头,“正想跟您请教呢。曼曼和阿灿那边数据和分析还在不断出来,我自己也觉得,现在似乎还撑不起一个足够深的研究框架,需要填充的血肉还很多。”
森内特点点头,慢悠悠地从衣服兜里的掏出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,“看看这个。”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李乐接过来,只扫了几眼,眼神就凝住了。那是一份非常粗略,但骨架清晰的研究规划路线图。
“这是……”
“论文集,加上一本专着。”森内特言简意赅,“两条腿走路,最快也最稳。”
李乐快速浏览着那份规划,眉头微微蹙起,带着疑惑问道,“论文集我懂,冲量、抢速度、占坑嘛。可专着.....教授,是不是有点太早了?我这刚冒出点苗头,就想着炖大餐,会不会撑死?”
“早?屁!”森内特毫不客气地驳斥,“你以为专着是什么?是等你七老八十,把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才去写的回忆录?错了!专着是你构建自身学术体系的核心武器,是你吸引真正志同道合者、筛选追随者、确立学术身份认同的基石。“
“听着,”森内特端起面前那份没怎么动的航空咖啡,嫌恶地看了一眼又放下,“现在搞,能逼着你自己,把你那些零散的想法,系统化、理论化。”
他指着李乐手里的规划图,“你看,我给你画了个框。假设,咱们就以《交织的镜像:网络社会的权力拓扑与认知陷阱》为题......”
李乐嘴角抽了抽,“合着,您连书名都替我想好了?”
“不然呢?指望你?”森内特白了他一眼,继续道,“这个总标题下,框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。”
“第一部分,根基,理论谱系与概念工具箱。把你现在用的液态现代性、媒介环境学、社会网络分析、还有哲学层面的批判理论,它们之间的勾连和张力给我理清楚。”
“别光会用比喻,得把理论源流和你的创新点讲明白。这部分,可以把你之前那篇比较鲍曼和卡斯特的课程论文深化一下,先发篇理论综述。”
“第二部分,镜鉴,控制镜像的生成与演变。这是核心实证部分。就用你和张曼曼捣鼓的那些数据,把算法推荐、信息屏蔽、回声室效应、认知偏差这些具体机制,分章节,用案例和数据分析给我坐实了。”
“食人鱼效应可以作为其中一章,重点分析群体极化的动态过程。这里面的每一章,提炼一下,都是一篇漂亮的实证论文。”
“第三部分,漩涡,权力流动与结构韧性。视野拔高一点,讨论更宏观的层面。数字时代权力形态的变化,传统社会结构的应对与适应,制度惰性与技术革新的冲突。”
“可以引入一些跨国比较的视角,比如你回应沃尔夫冈的那个点,就可以拓展成一章。这部分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和理论整合能力,写好了,是专着的升华之处。”
“第四部分,出路,反思性与可能性。不能光批判不开药方。谈谈媒介素养、算法伦理、制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