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进行纳赋的晋人可不光想着抵消交税,他们还渴望能够获得战利品。
这是晋军对外作战胜率足够高,死于战场的晋人远比敌军更少,只要胜利就多少可以获得缴获,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上来了。
若是老输会变成楚国的模样。
楚国不是老主动挑起战争吗?看着好像挺积极的样子。
然而,楚国的贵族很爱拉农夫凑人头,仅是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什么来。
还能是什么原因呢?农夫没有避税的权利,他们也没有分润战利品的资格。
也许有人会说,拉农夫上战场送人头,不是在减少自家的劳动力吗?的确是这样没有错,但要根据时代的背景和楚国的现状来做基本的了解。
任何的时代,权贵吃着农夫生产出来的粮食,眼中的农夫却都是个屁,可能连屁都不是。
说到底就是农夫没有话语权,他们也很难联合到一起,可不就要挨欺负了嘛。
之前提到过了,任何时代的“民”都不会是农夫,即便到现代也不是农夫说了算。
春秋时期的“民”就是有爵位的阶级,他们就是不会拿农夫当人看,以为农夫会从地里长出来。
在楚国这边,好像农夫就是会从地里长出来,一旦劳动力不足,大不了就去大江以南的各种越或蛮收割。
既然可以从越或蛮抓人补充劳动力,楚国的贵族怎么会在乎农夫损失呢?
与之相比,现如今没有任何国家的贵族比晋国的贵族更爱惜劳动力了。
晋国贵族爱惜劳动力的方式,不是体现在没有拉农夫上战场。
其实,处在奋发向上的晋国贵族,他们才不乐意有人顶替自己。
晋国贵族爱惜劳动力是体现在取消人殉这一项上面。
要不然的话,晋国贵族即便不拿自家农夫殉葬,晋军没少抓捕周边异族,一样不用取消人殉的习俗。
得到调令的晋国新军,几乎是人人喜笑颜开,尤其是当他们知道将要杀进楚国本土,下意识认为这一波能赚次大的。
晋国新军那么以为不会有错。
前方的军队肯定是打进了楚国,不然怎么会调动新军进入楚国啊?
既然前方的友军已经杀进楚国,可不就楚军再次大败了嘛。
楼令当然不会忘了楼武这一支部队,同样要求他们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向“郢”推进。
只不过,现在的楼令不知道楼武所部被堵在漳水北岸,更不了解郤至所部没有遭到楚军的拦截。
这个就是无法及时通讯的难处,军队派遣出去之后,有没有完成任务或状况怎么样,可能得知了一点用都没有,一概属于是过了时效的状态。
在郤至率军攻进“郢”之后,漳水一线的楚军还在执行堵截楼武所部的命令,压根不知道老家被偷了。
漳水流域的这一支楚军是在“郢”失陷后的第七天,他们才得知有晋军在攻打自家的都城。
在知晓那件事情之后,漳水这边的楚军确实立刻采取了回防,只是他们回防的那一会,宫城都已经被晋军拿下了。
等漳水附近的楚军回防到“郢”的时候,他们看到“郢”的城头已经有晋军在防御,城外的晋军营寨也已经有了规模。
因为攻下“郢”的晋军封锁及时的关系,所以外界很难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要不是郤至和智罃、士鲂的又一次失误,回防的楚军不会好受。
偏偏就是郤至和智罃、士鲂等有楚军回防,要调集军队与之交战,发现都城已经陷落的楚军却是跑了。
真的,回援“郢”的那一支楚军,他们发现城外的晋军不少于两万,尝试攻城都没有就直接跑了。
作何评价?当然是从漳水回援“郢”的楚军将领足够理智。他们一没攻城器械,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