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8章 激战(2 / 5)

长坂坡七进七出,当时也只会有那声“吾乃常山赵云”的呼喝,绝不会是“吾乃常山赵子龙”,真喊自己是“赵子龙”的话,不就变成是认可曹军全是他的长辈或挚友了嘛。

位处大野西北边的战场,战鼓声中的晋军和鲁军前后推进。

一开始的时候,晋军和鲁军的推进速度都差不多。

不到二十个呼吸的时间,晋军明显加快了推进的速度。

两军相距约是一百三十米,鲁军的阵中传出指示,随后一阵弓弦崩动声响彻,平地升起了由箭矢组成的乌云。

“御!!!”

晋军的战车兵继续向前,刀盾手停止前进并且组成盾墙,跟上来的长矛兵或战戈兵矮身在刀盾手组成的盾墙后方,并且长矛兵和战戈兵不断晃动手里的长兵器,多少是能够起到一些挡箭的作用。

怎么不是四散躲避箭雨?

如果是个人,位处这种地势平坦且没有遮蔽物的地方,面对至少两千弓箭手的箭雨覆盖,躲与不躲的结果都一个样。

组成军阵的情况下,严禁的就是四散乱跑,明知道会中箭都要死死地待在原位。

真有人恐惧之下乱跑会怎么样?这样的人不是被将要遭到冲撞友军砍死,便是会被军阵之中巡视的军法官明正典刑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一支经过正统训练的军队,官兵很清楚做出什么举动将会遭遇什么后果,真就是除非突然间得了失心疯,要不没有人会乱跑乱窜。

乌合之众?原因就是他们不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,做出什么事情又会带来何等严重的后果,会搞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。要不怎么叫乌合之众呢?

鲁军指挥弓箭手的军官绝对是犯了错误,射出的箭矢只有极少部分达到射程,命中晋军战车取得了一定战果,其余全落空落钉在晋军前方的空地上。

这种错误在冷兵器时代很常见,一般是军官忘记了校射的步骤,没有进行校射就下令进行齐射的覆盖。

箭矢在晋军的军阵中落下的时候,盾阵连续遭到磕碰出现频频的闷响,手持盾牌的晋军也能够看到透过盾牌的箭镞;盾阵的后方有人中箭发出闷哼,只是听上去频率并不高。

楼氏刀盾兵的盾牌并不是金属制成,其实用藤条编了一个圆形状,再蒙上一层的蒙皮。这样的盾牌当然可以挡住箭矢,只是会造成箭镞穿透。能不能挡住近战兵器?这是看格挡的姿势,懂不懂得摆角度和卸力,死硬去正面迎接尖锐物的突刺,即便是铁盾也会被穿透的啊。

身穿防具的话,不管是木甲、藤甲、布甲、皮甲或金属甲,一旦是有防具保护的位置中箭,箭矢其实遭到阻碍会让入肉变得不是太深,乃至于看上去钉着却连皮肤都没有破一块。

身穿防具却是被一箭射翻,并且是射在防具的部位上,那穿防具是用来干什么?当负重沙袋,给自己徒添体力的消耗啊?

近百支箭落在晋军的队列之中,中箭者该有六七十人,真正受伤的人只有八个。

晋军之中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梆子声,随即弓弦崩动声响起,那一阵“飒飒”的响动声中,箭矢平地而起飞射向对面的鲁军阵中。

与此同时,组成盾阵的晋军刀盾手开始缓慢向前,后方的其余袍泽紧紧跟上。

在前方,幸存下来的战车组,驭手玩命地挥鞭加快冲锋速度。

鲁军只是相较于晋军显得战斗力很弱,他们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乌合之众。

面对飞蝗一般而来的箭矢,鲁军最前面的战车一样是举起盾牌,步兵停止前进彼此站位更紧密再晃动手里的长兵器。

非常密集的箭雨落下,跑在前方又是箭雨覆盖位置的鲁军战车,拉车的马遭到覆盖中箭失蹄,使之战车侧翻或被前端抬高,导致车尾部件犁地;鲁军步兵方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