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6章 形势越发清晰(3 / 4)

最大的变化不再是为了争霸,玩得是生死之战了。

出现了需求上的变更,很多事情也就从意义上变得完全不同。

“现下最难处理的是宋国。”楼令说道。

没有魂穿之前,楼令认知中的宋国无足轻重。

那是各版本的史书弱化了宋国。

自从楼令开始能够接触到晋国的高层,只要是涉及到宋国,晋国的高层无一不是秉承谨慎的态度。

等楼令实际参与到对晋国的掌舵者行列,清醒地认知到宋国的重要性。

如果说晋国庇护鲁国是为了阻挡齐国西进,那么晋国再艰难也会驰援宋国就显得非常不简单了。

宋国同样担负阻挡楚国北进的作用,他们更是晋国对楚国实施战略包围的重要一环,容不得晋国高层有所马虎。

士匄有些狐疑地看着楼令,问道:“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地方?”

包括士匄在内,他们理所当然认为楼令做好了对宋国的安排,无论宋国怎么崩塌都逃不过楼令给他们安排的命运。

楼令当然对宋国有做布置,问题出在宋国没有继续入侵郑国,到这一步宋国已经不按楼令所写的剧本走;作为宋国右师的华元还不断奔走于列国,无疑是进一步的失控了。

尽管是有些失控,楼令却要保持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:“无外乎是要不要下狠手,什么时候下狠手。”

“我们在得享封国之前,最好是将现有列国都犁一遍!”士匄没有表现得多么凶狠,相反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笑眯眯。

“没错。”楼令是那个建议的提议者:“不将列国犁一遍,我们就要重复成王面临的困局了。”

士匄肯定希望重塑秩序,闻言不住点头。

不将列国犁一遍,他们怎么占据优势?

至于说不那么干会让局面怎么样,士匄就只知道周成王期间的格局。

主要是目前能够以史为鉴的例子不多。

要是能够算上后面所发生的例子,楼令可以讲个一天一夜。

干大事却是没有流血,代表没有清理足够多的残渣,难免会出现无穷的后患。

作为代表便是杨坚,他使用阴谋篡夺了北周,肯定是需要跟合作者共天下。

杨坚在世的时候,懂得经营跟合作者的关系,帝国看上去的状况不会差到哪去;等到杨广不甘心与合作者利益共享,原本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帝国立刻形势急转直下了。

还有一个赵匡胤,他也是使用阴谋篡夺了后周,过程几乎没有波折,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,人却是栽在了胞弟手上;赵光义没有赵匡胤的威望,想要坐稳位置只能极尽地收买百官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
那样一搞,赵宋的官家成了历朝历代里面的皇权最弱。

封建时代阶段皇权太弱,别奢望对外能够多么强硬,整个国家的精气神一定会是窝窝囊囊了。

真的是那样,翻阅史书会找到答案。

在封建时代的诸夏,唯皇帝有雄心壮志,才会对外扩张成功,要不哪怕边境偶然往外推,马上就会龟缩回去。

不是说百官中没有人希望开疆拓土,单纯就是正确的人没有能够使之意志统一,家天下的背景也不允许某个官员越俎代庖。真出现有那种威望的官员,距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了。

周成王时期是什么样子?他算起来是周王朝的第二世。

因为姬周成为天下共主的模式,到了第二世的周成王时期,真正接受中枢治理的地方,讲真话就是并不大。

在那个时候,内部是主少国疑的格局,外部则是异姓诸侯数量极多且实力不弱,更有殷商残余随时有死灰复燃的可能。

以为周公旦为什么要制定《周礼》啊?因为周王朝在武力上并不